20世紀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崤函大地,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更加活泛、開放,有一批滿懷熱情的人,一頭扎進市場經濟的浪潮中,用勤勞的雙手淘得了第一桶金。 他們,是改革開放后我市第一批創(chuàng)業(yè)者,也是我市第一批個體戶。雖然他們大多做的是游走在街頭巷尾的小營生,但就是這群敢為人先的人,順應時代潮流,蹚出了一條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道路,也激發(fā)出我市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(fā)展的磅礴動力。 20世紀80年代: 街頭叫賣 露天擺攤 相關資料顯示,1956年初,我市私營商業(yè)共67戶84人,而后大部分人都走上了合作化道路。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,個體工商業(yè)得到恢復。進入20世紀80年代,我市出現了最早一批個體戶。 1986年,三門峽重新升格為地級市,市政府發(fā)布了《關于徹底開放市場的通知》和《關于保護個體工商業(yè)戶合法權益的布告》!澳悄晡覄倽M30歲,還住在老家原陜縣張灣鄉(xiāng)!被貞浧鹱约旱慕浬探洑v,62歲的陰群丁告訴記者,1986年正處于而立之年的他迫切希望改變家人的生活條件,擺脫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?粗珖鞯卦絹碓蕉嘟ㄔO者會聚到三門峽,陰群丁下定決心,帶著全家人從鄉(xiāng)下搬到了市區(qū)。 那時,三門峽的街頭巷尾已悄然出現了一些擺攤做生意的小商販。憑著一股不怕吃苦的韌勁,陰群丁向老鄉(xiāng)學習了“打沙發(fā)”的手藝,每天扛著一副裝有鋸子、斧頭的扁擔,開始走街串巷。“當時沙發(fā)剛剛在三門峽流行起來,打一套木頭沙發(fā)可以賺12塊錢呢!”陰群丁說,雖然風吹雨淋十分辛苦,但是通過自己的能力賺錢養(yǎng)家,他始終勁頭十足。 通過打沙發(fā)、做零工,陰群丁算是踏入了做生意的行列,他也從一些知識分子口中第一次聽聞“個體戶”的稱呼。他感慨地說:“那個年代,人們削尖了腦袋往國企里進,認為進企業(yè)上班才是正道,但對于從農村進城、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,進國企難于登天。至于做小生意,不體面也不穩(wěn)定,但是隨著不少商販通過努力發(fā)了財,賺的錢越來越多,人們的觀念才慢慢轉變,由開始的不屑一顧變?yōu)闈M臉羨慕。” 這樣的感慨,今年54歲的張輝也深有體會。1989年,張輝在市區(qū)的河南第二印染廠(簡稱二。┥习,工作實行三班倒,時間較為充裕。她總想著做點小生意來打發(fā)時間,同時補貼家用。當年,逐漸富裕起來的市民開始講究衣著打扮,擺攤賣衣服成了張輝踏足個體經濟的第一個選擇。 “擺攤賣衣服成本低,投資風險小,時間也較為自由!睆堓x說,現在店鋪林立的黃河路中段“精品一條街”,當年是一片荒地,許多小商販在那里露天擺攤,賣日用雜貨。那時,擺攤做生意還不用辦理工商執(zhí)照,張輝向相關部門繳納了幾千元工商費、稅務費和攤位費后,也將自己的攤位設在了黃河路附近,隨后又花了3000元錢從鄭州進了一批成人服飾,小攤便正式營業(yè)了。 “當年的小攤就是一個有獨立棚子的固定攤位,有點像現在農貿市場賣菜的攤位!睆堓x說,當時,她只能利用下班休息時間出攤經營,收攤時往往剛把貨物運回家就得趕著去上班。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她每天做好飯帶到攤位上,飯點拿出來時,經常早已涼透。 犧牲了節(jié)假日休息時間,忍受著風吹日曬、酷暑嚴寒,甚至放棄了照顧家庭,經過一年的經營,張輝的小攤賺了5000多元錢。拿著辛苦賺來的錢,張輝格外激動:“那時我每月上班工資只有一二百元,做生意賺來的錢極大地補貼了家用,家人也更支持我做生意了! 據統(tǒng)計,1989年底,全市個體工商業(yè)戶達到2244戶,從業(yè)人員3556人。20世紀80年代,正是這群打沙發(fā)、賣衣服、修鞋、理發(fā)等經營小生意的人,趕上了第一波創(chuàng)業(yè)浪潮,成為我市第一批“個體戶”,也成了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。 20世紀90年代: 投資加大 開店經營 20世紀90年代,我市個體工商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,許多個體戶大規(guī)模進行“升級”。他們不再滿足于叫賣、擺攤、倒貨,而是利用積攢下來的“第一桶金”開店經營,生意規(guī)模逐步擴大。 1994年,陰群丁得知市區(qū)黃河路百貨樓南側蓋起了一座2層的購物中心,他東拼西湊拿出5萬元錢作為啟動資金,租下5個柜臺共20平方米的商鋪,做起了毛線生意。“之所以選擇賣毛線,是因為當年毛線針織特別流行,家家戶戶都會買毛線,自己織毛衣褲、圍巾和手套等!标幦憾』貞,開店前,他多次去外地聯(lián)系毛線廠家,最終確定從山東菏澤一家毛線廠進貨。每次去進貨,陰群丁都要坐七八個小時的綠皮火車,許多時候買不到坐票,他就擠在滿滿當當的車廂里,站到終點。實在太累時,他就躺到車座下,暫時休息一會兒。“人滿為患、氣味難聞,是我對當年進貨坐火車的最深印象。還有幾次遇見小偷,兜里進貨的幾千塊錢被偷了,我只能再乘車返回取錢去進貨,那種心酸的感覺至今難忘! 陰群丁的柜臺一年租金3500元,購物中心為所有商戶辦了集體營業(yè)執(zhí)照,他每月只用繳50元稅。而當年市場上毛線普遍賣30元至50元錢一斤,每斤利潤5元錢左右,他一年凈賺了1萬元錢。一年后,陰群丁又雇了3個店員,購置了一臺毛衣機,做起加工毛衣、代織毛衣業(yè)務,生意變得越來越好,經常一周就要去進一次貨。 在陰群丁靠雙手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,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時,適逢全國各地國有企業(yè)重組改革引發(fā)下崗潮。1996年,二印破產,張輝下崗。 下崗并沒有讓張輝喪失生活信心,她果斷全身心投入個體經營中!拔野研偸樟,轉行干了餐飲業(yè)!睆堓x清楚地記得,當年我市飲食市場繁榮活躍,私營餐飲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她用多年擺攤賣衣服攢下的5萬元錢和幾個朋友一共湊了25萬元錢,在市區(qū)上村村口附近開了一家飯店。飯店上下兩層,除了大廳還有7個包間,共400平方米。眼光獨到的張輝還在包間里添置了電視音響,提供卡拉OK服務。 不出所料,飯店剛一開張,許多顧客慕名而來,生意格外火爆,張輝也賺得盆滿缽滿。然而好景不長,由于幾位合伙人沒有做餐飲的經驗,飯店經營出現分歧,1997年底,開了兩年的飯店被迫轉讓。此時,恰逢二印重新恢復生產,張輝被企業(yè)召回,再次參加了工作。 縱觀20世紀90年代,由于市場經濟活躍發(fā)展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居民綜合消費能力明顯增強,日用品消費、休閑娛樂消費等消費支出比例進一步提高,一批批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個體戶的經營也獲得了良好發(fā)展。 2000年后: 遨游商海 安享生活 2001年,隨著生意越來越好,顧客群體龐大穩(wěn)定,陰群丁尋思著進一步擴大經營。 “當年,宏遠市場附近有家門面房正在招租,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特別敞亮,附近人流量也不少,于是我決定關了老店,把店鋪開到那兒!”陰群丁的新店不僅銷售毛線、代織毛衣,他還代理了“紅豆”等多個國內知名品牌的毛衣等紡織品,逐步由零售轉向批發(fā)。店鋪規(guī)模擴大后,陰群丁仍然堅持自己進貨,自己經營,縮小人力成本開支,加上租金便宜,貨價自然比商場低,市區(qū)不少個體戶從他這里進貨、倒賣。陰群丁回憶,那幾年平均每年凈收入10萬元錢,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提高。 直到2003年以后,保暖衣大規(guī)模進軍市場,毛衣逐漸被社會淘汰,銷量每況愈下。陰群丁的店鋪堅持做到2007年,后來也停了!白錾庾屛覀內疑畎l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忙了這么多年,我也該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!”正式“退休”后,陰群丁每天在家抱抱孫子、串串門,偶爾幫助老朋友打理商鋪,還經常和老伴一起出去旅游,生活安逸而平靜。 此時,早已辭職在家待業(yè)的張輝仍摩拳擦掌預備著做些什么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張輝接觸到衛(wèi)生潔具領域。當年,很少有人愿意承擔高風險做市級品牌代理商,這讓張輝發(fā)現了商機,她連忙去外地考察市場,與品牌方談合作,最終敲定代理“恒潔衛(wèi)浴”。 東拼西湊借了30萬元,張輝的衛(wèi)浴店于2007年底在市區(qū)崤山路西建材市場正式開業(yè)。在這個陌生領域,張輝邊學邊干,了解衛(wèi)生潔具安裝使用常識,學習銷售方法,摸索營銷方式。憑借著肯吃苦、肯下功夫的恒心,以及實惠的價格和優(yōu)質的售后服務,衛(wèi)浴店迅速占領市場,生意日漸興隆。2014年,她又在市區(qū)東建材市場開了約400平方米的第二家店。如今,兩家店共聘用員工十幾人,每月銷售額至少達到30萬元。 回首多年經商經歷,張輝感嘆:“從擺地攤到開店做代理,我深刻體會到腳踏實地做事情的重要性,更深深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。是國家的好政策,給予了我們奮斗的激情,也給了我們大展身手、實現夢想的機會!” 據統(tǒng)計,截止今年9月底,全市個體戶總數92029戶,從業(yè)人員達183357人。 四十年篳路藍縷,我市個體戶數量出現了巨大增長,“個體戶”這個名稱也從陌生到熟悉,演變成了人們現在常說的“創(chuàng)業(yè)者”。如今,在“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”的時代背景下,一批批創(chuàng)業(yè)者前赴后繼踏上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,他們不再像最初的個體戶一樣沿街叫賣,在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上都有了創(chuàng)新性變化。但不變的是,他們與老一輩個體戶一樣,永遠保有不安于現狀的奮斗精神,有目標、敢行動,踏踏實實地實現創(chuàng)業(yè)夢想。 隨著社會發(fā)展,當下,第一批個體戶或是如陰群丁一樣過上了悠然自得的“退休”生活,或是像張輝一樣仍在勤勤懇懇、持之以恒地打拼,但絕大多數人早已成為當今市場經濟發(fā)展的主力軍。他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,見證著日新月異的經濟繁榮,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發(fā)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第一批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拼搏與奮斗、汗水與激情,歷經歲月洗禮仍閃耀著光輝,定格為改革開放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! |
乘風而行的時代“弄潮兒”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18-10-25 打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