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風景如畫的盧氏湯河裸浴溫泉度假區(qū)。 本報記者 孫猛 攝 ![]() 廟底溝博物館運用新技術,讓參觀者仿佛身臨其境。 本報記者 張明 攝 ![]() 在河南仰韶科技開發(fā)有限公司,游客體驗彩陶彩繪。 陳旭 攝 ![]() 陜州地坑院被譽為“地平線下古村落,民居史上活化石”。 本報記者 王建棟 攝 ![]() 學生在靈寶市焦村鎮(zhèn)西常冊村田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研學,體驗紡織文化。 本報記者 張朝峰 攝 ![]() 位于湖濱區(qū)高廟鄉(xiāng)的云岫民宿,聚力打造“詩意棲居”。 本報記者 孫猛 攝 ![]() 游客在靈寶市函谷關鎮(zhèn)東寨村九曲黃河觀景臺賞黃河落日美景。段景波 攝 ![]() 游客在豫西大峽谷景區(qū)體驗豫西民俗風土人情。 聶金鋒 攝 ![]() 在盧氏縣官坡鎮(zhèn)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,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。 聶金鋒 攝 ![]() 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(qū)用現代光影科技、沉浸式演出等,打造“一步一景,文化聯動”的視聽盛宴。 段景波 攝 文旅融合,讓“天鵝之城”文化更有活力、旅游更有魅力。 今年1月至7月,三門峽接待游客總人數2346.8萬人次、旅游總收入199.1億元,同比分別上升48.58%、66.75%,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實現雙增長,文旅文創(chuàng)賦能高質量發(fā)展成效進一步凸顯。 以仰韶文化博物館、廟底溝博物館、虢國博物館等為主體的“九曲黃河灣·尋根文明源”線路,以陜州地坑院、高陽山溫泉度假區(qū)、湯河裸浴溫泉度假區(qū)等為主體的“探民居瑰寶·沁火山溫泉”線路,以百里黃河生態(tài)廊道、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、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等為主體的“品山水畫廊·享天然氧吧”線路,以八路軍澠池兵站、劉少奇舊居、三門峽大壩等為主體的“憶紅色腳步·守百年初心”線路,以豫西百草園、趙溝古村等為主體的“養(yǎng)愜意身心·喚濃摯鄉(xiāng)愁”線路……近年來,三門峽全域旅游“遍地開花”,織就了家門口的“詩和遠方”。 奔騰的黃河孕育華夏文明,歷史的文脈延綿賡續(xù)。隨著三門峽不斷深化文旅融合,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優(yōu)勢疊加、相互賦能的良好局面逐漸形成。在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,可以探文明脈絡、溯“早期中國”,領略人文之盛、山水之韻,見證風俗之醇、古今之變。 “旅游+文化”提高了旅游產品品位,拉長了旅游產業(yè)鏈;“文化+旅游”活化了文化資源,增強了文化場所吸引力。三門峽將按照現代化建設“13561”工作布局,聚焦做好“文”字大文章,彰文興旅、融合發(fā)展,加快建設文化強市,不斷激發(fā)高質量發(fā)展新動能。 ( 編輯:tln ) |
文旅融合讓詩畫山水更具魅力
策劃/綜合新聞部 文/本報記者 許愛珍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3-09-28 打印

- 上一條:花壇景觀迎佳節(jié)
- 下一條:“磚雕里的宋金社會”展在三門峽市博物館開展